仲春時節,衡州大地連片的稻田與煙田交錯延伸,北斗導航拖拉機在翻耕后的土地上作業,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農田精準施肥,身著統一工裝的“新農人”手持平板電腦監測墑情……這樣的場景背后,藏著衡陽廣大煙農增收致富的“金鑰匙”。
在衡陽廣袤農村地區,隨著新質生產力不斷賦能糧煙協同發展,“設施農機共享、煙農糧農共育、煙稻產業共濟”的創新模式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
設施共享:煙稻輪作有了重要法寶
在常寧市西嶺鎮平安村煙稻輪作基地,植保無人機高效作業。過去煙田和稻田的農機各用各的,自從煙草部門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選型,組織開展設施農機共用,共同培養農機手、飛手,無人機、拖拉機等通用型農機成為煙稻輪作產區生產的重要法寶。
▲“田天空”智慧農田管理系統。
通過資源整合,衡陽煙區實現設施高效利用:育苗大棚“四季不閑”,輪育煙苗、稻秧和蔬菜;烤房既烘煙葉,又加工農產品;農機在煙田與稻田間交替作業,破解“時間差”難題,形成“一棚多育、一房多用、一機多能”的協同模式。
在此基礎上,衡陽市煙草專賣局(公司)打造了“田天空”智慧農田系統,共享氣象、病蟲害監測數據,推廣煙稻兩用機械及綠色防控技術,助力農民從傳統耕作邁向智能化管理,實現“輕松種田”。
煙糧共育:“農民成了體面職業”
在衡陽縣臺源鎮臺九村的數字化農場里,黨的二十大代表、新煙農朱霞與大學生煙農通過“田天空”智慧系統監測數據。“以前種地看天,現在看屏、看數據,農民成了體面職業。”朱霞笑著說。
▲村民正在查看討論農業監測數據。
糧煙協同發展,離不開主體共育。市場主體強,產業才能高質量發展。煙草部門通過“職業煙農培育計劃”“同航夜校”等舉措,培育高素質煙農。邀請專家傳授種植技術、管理經驗,并組織“新農人”宣講創業事跡,激發返鄉熱情。“80后”煙農胡科能通過培訓,掌握了煙稻輪作、無人機操作等技能,成為“多面手”。 截至2024年底,衡陽新型職業化煙農達998戶,占比超50%。
產業融合:鼓起村民腰包
衡南縣茶市鎮怡海村通過糧煙協同產業綜合體,實現多元融合發展。2100畝土地全年高效利用,煙稻蔬果輪作,基礎設施共享。2023年,村里建成“同航果園”,種植火龍果、陽光玫瑰等特色水果,注冊“怡然”品牌,推行綠色無公害生產。借助“湘村636”零售門店和“同航創客”平臺,通過“線下+線上”模式拓寬銷路,形成全產業鏈。
▲同航煙稻數字公園。
結合旅發大會,怡海村推出“煙稻公園+多元產業園”旅游線路,打造四季農旅景觀,吸引周邊游客。村支書羅開衡介紹,稻、煙、果、旅多元產業使該村戶均增收3.3萬元,村民生活顯著改善。
目前,衡陽煙區已建成4個類似綜合體,推廣煙稻輪作1.5萬余畝,對接本地稻米品牌。
衡陽市煙草專賣局(公司)黨組書記劉智告訴記者,未來將持續創新煙糧協同模式,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,為糧食安全、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。
(全媒體記者 陳潤 通訊員 王敏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